流失在時光中的細節
程志森
《新少年雙月刊》第二十二期
《新少年雙月刊》第二十二期
雨,一直的下。雨落在地上,躍成水花,然後凋謝,如同城市的人,來來往往,擦身而過。積水倒映的霓虹與行人,那麼動人;水中的城市卻是表面,那麼模糊。生活細節,我們看到嗎?細讀昨天Petra Kaindel給我的信,她寫到:「只求表面,實在浪費時間。」這刻,我細想,上一次仔細看的,是怎樣的一張臉?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,人和人有不同的關係,許多的經歷,好多的情感,我們看到的有多少?留下的有多少?人來人往,Petra Kaindel在畫布上凝住生活的人和事。她畫的重點,如她所說,是感情,還有人的動態。畫布上的每個身影,每個輪廓,每個眼神,都充滿感情;姿態與臉容之間,是情節,是故事。《脆弱的天使》(A fragile angel) 中的少女,掛上翅膀,卻沒有天使的氣質,只有散亂在風中的髮間,一雙迷惘和惋惜的眼睛。《小女孩》(Little Girl) 中的小孩是六歲,還是八歲?眼神卻是深邃和成熟,還投了不信任的目光。這是小女孩應有的精神面貌?還是跟現在的小孩一樣,過份早熟了。
「創造故事。」她如此形容自己作品。是的,有人,就有故事。你和我,有過哪些故事?出現怎樣的情節?報紙上常出現輕生新聞,情景會跟《升起或墜下,我都孤單一人嗎?》(Am I alone when I rise or fall?)一樣,輕生的人會在風中,麻木的凝視街道?每天上演的,都如《願有某人在》(Hope there is someone)一幕,在同一個空間,關係卻是疏離?Petra Kaindel畫的,是誰的故事?是她的?你的?還是身邊人的?Petra Kaindel的畫最讓我著迷的,是顏色與線條表現的情感與故事。她畫的,是細膩情感。
畫中的情感都那麼逼人。這些情感,屬於畫裡的人物?來自生活中的人物?還是Petra Kaindel自己的?她告訴我,她抒發情感的重要工具,是顏色。顏色,在她的畫布上跟大部份當代畫一樣,近螢光的色調,奪目鮮艷。她形容作畫時,情感變化像河流一樣奔騰,化成畫布上的顏色。顏色在畫上淹沒了場景,然後與人物的身體融合。人與背景混在一起,凸顯人物的表情,更讓賦予了情感的顏色,充滿視覺。
是人,是故事,是情感。畫中的人物,畫家的情感,交纏在作品上。曾經Petra Kaindel畫中給我的感覺,很像Edward Hopper的作品,好多失落、孤單和存在的空洞。可是Edward Hopper營造場景來襯托人物,人的臉都是模糊的;Petra Kaindel畫中的人物,是一張一又一張細緻臉、眼神和身體,場景化成表現情感的顏色。她的《我再次一個人?》(Am I back on my own?)和《浮》(Floating)不都如此?這是她作品的特質:一切,都放在人物的細節上,散發微妙的感情。
情感的複雜和細膩,只能以敏感的方式感受。Petra Kaindel的畫放大了人物的細節,畫上的臉龐與姿態,在顏色的襯托下,停留在我意識中,久久不散。生活中,哪些細節,在我們腦海中停留?寫在這,雨,經已下了雨天,而且是個冬天,世界正在一場苦寒的雨中。架了傘,繫了圍巾,街道的人,臉龐模糊了,城市中的人更加沉默。人來,人往,活在沒細節的時光。我們,多久沒注意身邊的身影,多久沒凝視,屬於自己的臉龐。
(通過文字,與奧地利畫家Petra Kaindel討論她的作品,是我的榮幸。謝謝她讓我們刊登她的作品。祝願她在意大利的生活安好。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