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

女人的眼睛

女人的眼睛

程志森
刊於《新少年雙月刊》第十四期


  很喜歡看女人,喜歡看女人的背影,全身貫注的揣摩她們的體態和衣飾,感受由內至外的氣韻;喜歡看女人的眼神,眼簾的張合,深不見底的瞳仁,每每透露她們主人的情緒、想法和靈魂。


  說起女人,說起背影,說起眼神,腦中就出現一個穿黃色粗衣,藍色頭巾包裹頭髮的少女。那是楊·維梅爾(Johannes Vermeer) 的《戴珍珠耳環的少女》(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, 1665)。我老師的家裡,也放了一幀這作品的照片。跟几上其他物件放在一塊,令人最在意的還是這幅作品裡的少女。畫家在畫布上了,凝住了一位少女的姿態。從背影轉換到側面一瞬的回眸,眼神是那麼純真。微微張開的雙唇,那副表情,令這個回望畫家的轉身顯得那麼自然。眼睛與珍珠耳墜呼應,那麼圓,那麼大,那麼明亮。簡樸的衣飾,掩不了她的秀氣。自然的神態,透露了少女與畫家熟悉的關係。關係是真實的,還是畫家創造的?一說少女正是畫家女兒;電影《畫意私情》(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)中,少女是畫家愛上的僕人。縱使少女身份成謎,畫家對少女的愛惜,通過二人之間的凝視留存下來。人像畫,就是建立於凝視的關係。她凝視了畫家,畫家凝視了她。 

  當被凝視者,只是純粹的被觀察物,只是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載體,藝術家可以任意改造他所觀察的人,從外形到精神面貌都可易改。因為他要展現的是自己的內心,不是那個被觀察的人。埃貢·席勒(Egon Schiele) 跟其他表現主義畫家一樣,把空間裡的人和事都扭曲,就如蒙克的《吶喊》一樣。可是,他在一幅作品裡,保留了眼前的女人。《屈膝而坐的女人》(Seated Woman With Bent Knee,1917) 裡的女人,形態還是粗獷,肢體輕微扭曲,可相對他其他作品,已是憐香惜玉。看著這幅畫,最讓人在意的,不是那種姿態,而是眼神。我喜歡她的自信。她,在凝視一個正在凝視自己的男人。這種自信,通過眼神,展現出來,甚至攝服了畫前的我。也許,這是畫家無法抗拒要保留她在紙上的原因。看過作品,閉上眼,你還是會想起她的神情,一雙直視著你的眼神。



  因為表達方式不同,女人比男人難懂。女性的言語和行為,似乎要仔細解讀,才能明白她們心底的想法。那是更富情感,更有層次的生活方式。這是我喜歡觀察女人的原因。一個落淚的女人,就足夠成為一個具深度的主題。曼·雷(Man Ray) 的攝影作品《玻璃淚》(Glass Tears,1932) ,像電影的大特寫鏡頭,拍下一雙畫上長長睫毛的眼睛,眼底和臉頰上的,是數顆晶瑩的淚珠。這雙望向景框外的眼,為何落淚了?到底景框外發生了甚麼事情?我們無法從畫面找出答案,可眼神告訴我們,女人不是傷心,而是受了不知名的壓迫。這幅作品中的女人,並不是真人,而是展示時裝用的假模特兒,淚珠則是玻璃製成。曼•雷喜歡通過作品探討生活中靜物攝影的虛實;然而這幅作品不單純是一個討論,也沒因圖中女人不真實而沒投放情感。反而,作品藏有的,是作者的恨。這幅作品是在曼•雷被愛人拋棄後創作,跟其他同期的作品一樣,曼•雷試圖以藝術為報復手段,懲罰一個捨棄自己的女人,要她永恆的停留在這麼痛苦之中。



我想起台灣詩人夏宇的一首詩,《甜蜜的復仇》:

把你的影子加點鹽

醃起來

風乾

老的時候

下酒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