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

列賓的氣氛、神態與情景



列賓的氣氛、神態與情景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程志森

刊於新少年雙月刊第七期 2012年5-6月號





  畫裡坐在沙發上的一名婦女,闔上了雙眼。她不是疲倦的熟睡,是閉目養神,嘴角掀起的笑意,像是想起了甚麼似的。這是我最愛的畫作之一,列賓(Ilya Yefimovich Repin1844-1930)的《畫家的妻子維拉‧列賓肖像》(又名《休息》,Portrait of Vera Repina, the Artist' s Wife)

現實主義的大師

從前讀了些俄國文學,偶爾認識了數位俄國畫家的作品。19世紀的俄國有過幾位出色的畫家,如伊凡、維克多,而我最愛是列賓的作品。列賓是俄國現實主義的大師,著名作品如《 伏爾加河上的縴夫》(Barge Haulers on the Volga)、《伊凡雷帝殺子》(Ivan the Terrible and his son Ivan on Friday)和《邁拉城的聖尼古拉斯》(Saint Nicholas of Myra in Lycia),都是歷史畫或風俗畫,往往於畫中呈現宏大的場景,同時秉承現實主義的宗旨,反映社會面貌。可是最能觸動我的,都不是他成就最高的作品。



光線與筆觸引發氣氛

初看列賓作品,最先感受到的,是畫中的氣氛。列賓往往能於作品中營造強烈的氛圍,這讓欣賞者無需深思,即能感受作品裡的氣氛和情感。列賓在處理光線方面尤其出色,是引發畫中氣氛的一大原因。於《月光》(Moonlight)中,列賓把光線調較得很大,月光從畫面以外經過夜空,灑到河上,照到岸邊;光線強度不單勾勒山上樹影和人物輪廓,也照出人物的衣飾及小狗的斑紋。光線的強度,帶出活潑感覺;湖上的水波亦構成動感,然而這兩項引人注目的要素,最終使人把視線落在人物的背影。是的,不是她的表情,卻是因月光而顯得陰暗,跟現場氣氛相對的一個背影。而畫中粗糙的筆觸,除了配合模糊的夜景外,也與人物的心情呼應。


引人注視的神態

在《月光》中,光線既引出氣氛,亦引導視點落於人物的背影,於此亦見列賓畫作另一特點—人物的神態。列賓的歷史畫裡常出現壯大的場面,同一時間處理不同人物,但每每都能呈現同一場景內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況。這優點放到人像畫,或處理人物數量較少的作品中,更是莫大優勢。《多麼自由》(What Freedom)中,列賓一如既往,運用光線的力量,把海邊的天空、海浪及岸上的沙石點得發亮,也配合粗獷潚灑,彷如印象派的筆觸,帶出活潑和愉快的氣氛。因為光線托出和筆觸導引,欣賞者視線不能離開畫面裡的一對情侶。男的展開雙臂,挺起胸膛,迎接萬千世界;女的雖然按住帽子,卻沒有狼狽的感覺,倒是一臉笑容。牽着手的情侶,在開闊的環境中,呈現了自由和快樂的神態,是一對令人印象深刻的倩影。


故事場景的一瞬間

欣賞者很容易從列賓的畫感受到當中的氣氛,也很易理解人物的狀況。然而列賓能再進一步,使環境與人物,或人物之間產生互動,設置具劇力的場景,凝住故事的一瞬。《意外的歸來》(They Did Not Expect Him)是一幅出色的作品。到底畫中走進屋內的人是誰?為何開門傭人一臉嚴肅與猜疑?剛站起來的一位黑衣婦人似乎認識他,卻又表露一臉驚訝?為何進屋的男人看似平靜,左手置於胸前的動作,又顯得有點緊張和拘緊?畫面中的其他人物,有些是驚,有些是喜,也有一位好奇。這幅作品描述一位因革命而被流放的人剛回家的一刻,畫面中不同人的反應,確實耐人摩娑。



易讀與耐讀
喜歡列賓的畫作,因為他的作品易讀,也很耐讀。易讀,是光線與筆觸引發了強烈的氣氛;耐讀,是人物情態及畫中劇力耐人尋味。最能綜合這些特點的,莫過於《薩特闊在水晶宮》(Sadko) 。這幅作品描繪了俄國的民間故事,講述主角薩特闊到海裡宮殿時,有幸被邀迎娶海皇之女,然而薩特闊已有一位愛人在岸上等他。畫中所見,海皇之女及侍女們,以欣賞目光探視薩特闊,薩特闊卻望向上方一位平凡的女人。畫中昏暗的環境裡,散發出璀璨的金光,讓作品充滿神秘、詭異的氣氛,極富浪漫色彩。列賓以光線與色澤,暗暗地呈現了海皇之女與侍女們平靜的表情背後,是一顆騷動的心靈,更托出薩特闊對岸上愛情那堅定不移的心。

那些氣氛,那種神態,還有情景,使列賓的畫作令人難忘。他的作品數量之多,不勝枚舉,偶爾找來一幅細賞,總有驚喜。作為現實主義的大師,列賓的畫作有其社會意義,然而欣賞過程中,確有更多其他的感受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