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不脫現實的虛假社群〉 厲流 (程志森)
刊於:文匯報,副刊,百家廊,日期:2007年8月25日
社群,我們都知道是甚麼了,用不著為此而搬出一堆社會學家的言論。至於近年日見普及的網上社群,又 為何物呢?望文生義,大抵網上社群即謂互聯網上的社群。互聯網發展不久,便有所謂之新聞組(Newsgroup),不同之新聞組於互聯網上,各據其自訂之 題目發佈訊息,娛樂新聞、升學指南等,不勝枚舉。而網絡上的讀者,除閱讀新聞組內的資訊,亦能就相關題目發表意見。如此,發放資訊、查看資訊,以及就資訊 作回應的人們,很自然地變成了網絡上的社群。
私人空間V.S網絡社群
互聯網上之社群形式多樣。當中一些架構比較完善,需以會員身份登入社群,有著完整的會員制度,有會 長、副會長之類分職,而會員也可能有高低之分。MSN社群、奇摩家族即屬此類。而網絡上的討論區,性質亦見相近,其不同之處,在於一個討論區當中,就不同 話題細分多個區域。一個討論區可謂不同社群的整合。除此之外,網上的留言板,也可以是一個社群。當一群人就著相近的話題發言,之間相互有交流,社群就此產 生。當然,留言板之類的社群,不如之前所提及的社,具有完善架構。而近年著名的影片網站Youtube,本是單純的一個播放影片平台,卻因一些人追捧相同 的影片,不知不覺間也形成了一個社群。
我曾看過一位美國女教師,把生活所感拍成短片,將之放於網站Youtube上發表,結果吸納了很 多「影迷」,「影迷」們紛紛在留言區抒發對短片的感想,展開了討論、交流。當然,不能不提及的,就是Blog,個人網誌。如此的一個私人空間,又何以成為 網絡上的社群呢?或許是主持者言論吸引,又可能是主持者樣子甜美。姑勿論主持人引人之處為何,事實是一個以個人為主的網址,引來了以主持人為中心的一群看 官,看官之間以及與主持者的交流,也把個人化的網誌變成了社群。綜觀互聯網上不同形式的社群,其共通點,在於不同人就同一話題,在網絡上作出交流。
害怕寂寞 尋找認同
網上社群之所以受歡迎,究其原因,莫過於方便。既能足不出門,又可與志同道合相處,何等方便。早前 我在網上無意看到,一個關於手製皂的MSN社群,看見社群內的人很踴躍的交流心得,說出製作手工皂的秘技之餘,也不忘貼出製成品的照片。於我看來,網絡上 的這個社群,也能感受到樂也融融的氣氛。試想想,若要找一個各人也方便的時間,找一個合適的地點,帶同製成品來分享心得,似乎比網上分享,麻煩多了。網絡 上的訊息,大家隨時都可瀏覽,可以遷就自己的生活。如此的網上交流,不是很好嗎?而像我這樣並非社群中的人,於網絡上到處逛逛,偶爾看到不同的社群,可藉 此接觸到社會中不同的人物。最近遇過比較深刻的社群,其建立宗旨,是結集欠下信用卡債項的人。這個社群內的人,均自稱為「卡奴」。大抵這一個社群,正是他 們抒發欠債情緒的平台。
其實人是群居動物,即或生活延伸網上,亦是如此。網絡社群,不就是一大證據嗎?雖說互聯網為電腦 科技,然而人們透過電腦所接觸的資訊,亦為人所發佈。某程度上,於網絡上瀏覽網站,是人對人的一種間接接觸。至於網上社群,當中包含了網上的交談,實為互 動。由此可見,人始終喜歡與別人相處。我不能斷言人怕寂寞,卻有感人們具喜歡與人相處的傾向。而從網上社群,我也發現人的一種傾向,那就是渴望被接納。何 出此言呢?我相信好些社群的設立,除了分享外,也是希望藉著設立社群,把自己的事情放到網上,讓別人去了解、認識關於自己的事情。而設立者以外,加入社群 的人,大概也是在尋求一種認同,網絡社群成為了一個方便的媒界。在日常生活中,一些人不懂得表達自己,或者難有機會直抒己見,而網上社群正好提供了這些機 會。
剎那歪念 網上實現
縱然網絡是便利人群的科技,卻並非完美。
早前在網上某個討論區,不是有人組織過快閃強姦黨嗎?大家總以為網上沒規範,道德也不受規範。我深 深害怕的,並不是有人因網絡社群,促使自己犯法落網,而是擔心一些人的個人道德淪亡,失去做人的資格。人們縱橫網絡日見方便,於手提電話也能上網的年代, 人們可長時間流連於網絡社群,或許人們因此便容易沉醉其中,不知不覺的脫離了現實。不排除有人因此對現實感到失望,又可能習慣於在網群中,跟思想相近的人 相處,個人想法漸大,對其他思想、事情置之不理。我比較擔心人們喜歡網上的社群,多於現實的社群。另一方面,網絡的管制仍然不足。網絡上的道德界線不如現 實那樣,明確、穩固。於色情網站林立的互聯網,又怎少得了色情社群?網上的色情社群比網站更壞,原因在於社群多了一份交流。社群之內,可能有人教導不良行 為。更重要的是,人們的一些非份之想,本來是一剎的歪念,可是當一群持相同歪念的,經過討論,不排除會實踐那些想法。
互聯網出現後,大家早料到生活化為虛擬。互聯網既為科技,亦為人之產物,不脫人性。然而互聯網具 人性卻非真實。而虛擬之物,亦難以管理。的確,網絡社群,讓我們直接地表達自己,甚至能跨越國界,找尋志同道合,但我們都不能忽視現實生活上的社群。也許 網上社群可作為現實社群的試驗。以我為例,曾以日本歌手宇多田光樂迷的身份,在網上的留言板,結識另一些宇多田光的樂迷,後來我們辦了幾次現實中的聚會。 我們這群樂迷,最終從網上交流,發展成現實上的朋友。其實,人始終都要追求真實。真實、具體的人和物,都是網上接觸所不能比擬。我相信,即席寫詩,於眾人 前吟詠,讓大家陶醉於詩境之中,比在網上讓人閱讀詩句,更具感染力。
轉自:http://paper.wenweipo.com/2007/08/25/OT0708250021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